健康教育

了解医院最新资讯

高原反应预防和急救处理

作者:bjk 来源: 发布时间:2025/5/16 14:51:27

一、什么是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亦称高原病,是人体急速进入海拔2500米以上高原暴露于低压低氧环境后产生的各种不适,是高原地区独有的常见病。常见的症状有头晕、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疲倦、呼吸困难等。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常为前额和双颞部跳痛,夜间或早晨起床时疼痛加重。肺通气增加如用口呼吸,轻度活动等可使头痛减轻。高原病根据发病急缓分为急性、慢性两大类,再根据低氧突出损害的器官系统进行临床分型。

急性高原反应:急性高原反应进入海拔2500米以上时,第1-2日症状最明显,后逐渐减轻,大多6-7日基本消失,少数可持续存在。主要表现为头痛、记忆与思维能力减退、失眠及多梦等。呼吸深、频率增加、心动过速。部分患者发绀、血压升高,并发急性脑水肿、肺水肿,危及生命。 

慢性高原反应:出现急性高原反应持续3个月以上,症状仍然持续存在,可有心悸、气短、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手足麻木、颜面水肿,有时发生心律失常或短暂性昏厥。 

二、为什么会有高原反应? 

高海拔上的空气稀薄,空气中含氧气浓度低,氧分压低,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氧分压越低,机体对缺氧能力适应不足,造成缺氧,影响血液载氧、气体交换和释放速度,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敏感,从而诱发高原反应。一般认为,进入2500米以上,在环境温度相对较低、紫外线强烈、体力活动过度、部分人群由于个人体质原因或患有基础疾病,由平原快速进入到高原或者从低海拔快速进入到高海拔地区就有可能诱发高原反应。 

三、高原反应的预防措施

1. 适应性上升:尽量选择海拔逐渐升高的路线,给身体充分的时间适应高原环境。避免迅速上升,特别是在初到高原时,应停留一段时间进行适应。

2. 充足的休息:在高原地区,休息是预防高原反应的关键。在刚到达高原地区的头几天,要尽量减少剧烈运动,保持充足的休息时间,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适应高原环境。

3. 适度的饮食:高原地区的气候和环境对消化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高原地区要注意饮食的适度。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以及服用镇静催眠药,需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4. 充足的水分摄入:在高原地区,由于气候干燥和水分蒸发快的原因,加上高原反应可能引起呕吐和腹泻等症状,因此要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防止脱水。

5. 避免过度劳累:高原地区的氧气含量较低,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供应。因此要避免过度劳累,尤其是在刚到达高原地区的头几天,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或者长时间的体力劳动。

6. 保持心情愉快:心情愉快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和适应能力。在高原地区,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可以进行一些放松和娱乐活动,保持心情愉快。

7. 药物预防:可以备用一些简易药物,如解热镇痛药阿斯匹林和乙酰氨基酚可预防高原性头痛。还可以备用速效救心丸、呋塞米片、葡萄糖、地塞米松、乙酰唑胺等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四、哪些人群不适合到高原地区?

1. 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显著心律失常,高血压3级(极高危),各种血液病,近1年来脑出血、脑梗疾病患者;

2.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度以上阻塞性肺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气肿、活动性肺结核、尘肺病;

3. 糖尿病未获得有效控制,患有癔病、癫痫、精神分裂症等疾病患者;

4.现患重症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体温在38℃以上或38℃以下但全身及呼吸道症状明显者,在病愈前,应暂缓进入高原;       

5.曾确诊患过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血压增高明显的高原高血压、高原心脏病及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者等。

五、急性高原反应急救处理方法 高原反应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对大多数人来说,症状会在适应高原环境后自行消失。但对于某些人来说,特别是存在慢性疾病或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可能会出现急性高原反应,如果症状持续较长时间或者症状逐渐加重,不能大意,要第一时间拨打120寻求医疗帮助。如果在野外距离医疗点较远,请迅速采取以下措施先行开展自救:

脑水肿的急救方法:出现头部剧烈疼痛、呕吐、意识模糊等症状要考虑脑水肿可能。拨打120求救的同时,第一时间下撤到较低海拔地区是最佳选择,不要停留在原地等待救援。在高原地区多有冰雪,使用头巾或者帽子包入冰雪,制成简易冰帽,降低脑部的温度,使脑细胞的代谢降低,让水肿发生速度降低。 

肺水肿的急救方法:出现咳喘、痰液增多、口唇青紫、呼吸困难等症状要考虑肺水肿可能。拨打120求救的同时,第一时间下撤到较低海拔地区是最佳选择,不要停留在原地等待救援,迅速赶往最近医疗机构就诊。不要让病人躺卧,需要呈坐位或半卧位休息,两腿下垂,立即充分吸氧,如有便携式氧气瓶,吸入氧气时将湿化瓶内加入50%-70%酒精,高流量吸入氧气。 

最后,再次呼吁大家进入高原前了解专业知识,不要过于紧张和担心,听从专业人士的指导,不要独自出行!


版权所有:温州市中医院 Copyright (C) 2005-2012 www.wzsz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WWS标2011022800010号 浙ICP备15041147号-1 浙ICP备15041147号-2 技术支持:联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