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炎夏日,暑期来临,游泳池、海边、河边等有水的地方成了大家最爱。但是,在水边玩耍有很大的隐患,很可能发生溺水事故。溺水严重威胁着安全,每年这时候,都是溺水意外高发期。
哪些情况容易导致溺水?
1、自然水域风险高:河流水流湍急,暗礁、漩涡多;湖泊有水草、淤泥和温差易致抽筋;海洋有海浪、离岸流等危险。人工水域如泳池湿滑易摔,水深且无救生设备时风险大;水上游乐设施使用不当也会溺水。
2、个人因素包括:游泳技能不足或高估能力,遇抽筋、呛水时易慌乱;突发疾病如心脏病、癫痫等;心理恐慌或过度疲劳。
3、安全意识不足是主因:儿童好奇心强,易接近危险水域;1岁以下婴儿浴室溺水率高;成年人饮酒、服药或空腹游泳风险大。
4、目击者救援:非专业人员下水施救易发生意外,尤其在急流、海边等危险水域。
意外落水如何冷静面对?
落水后,首先要克服恐慌,避免慌乱挣扎,这样只会加速体力消耗,加重呛水,可以屏住呼吸,尽量放松身体,利用肺部的浮力让身体自然上浮。
在水里保持平衡可以尝试两种姿势:
一种是仰漂姿势,身体仰面躺在水面上,头部向后仰,口鼻露出水面,用嘴吸气、鼻子呼气,双手自然张开,双腿放松下垂。
另一种是水母漂姿势:身体蜷缩,面部朝下,双手抱住膝盖,头部处于水下时,自然缓慢吐气,感觉背部浮出水面了,顺势推水,身体就会翻过来面部朝上,再顺势采取仰漂的姿势。也可以不翻转身体,需要换气时,双脚前后慢踢,双手向前伸向下压水,利用反作用力抬头瞬间吸气,再迅速恢复到抱膝的漂浮状态。
全程要注意避免双手上举,不要试图将双手伸出水面,这会导致身体下沉。尽量减轻身体负重,如书包、鞋子等。
对溺水者急救 “控水法”可取吗?
网上广为流传一张经典的溺水抢救照片,一个溺水的孩子被大人倒背着,一路奔跑,这种方法试图通过倒立将溺水者肺部的水排出,所谓的“控水法”。但其实,这个方法是错误的。
大家误以为溺水者在水中误服了大量的水,而导致心脏呼吸骤停,其实并非这样,相反,多数溺水者呼吸道内仅有少量的水,少部分人甚至几乎没有水。
溺水者的生命受到威胁主要是因为缺氧,溺水者如果没有及时获救,缺氧就一直加重,低氧血症会迅速导致意识丧失和呼吸停止。
对溺水者急救的正确方法是?把溺水者救上岸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做?
1、溺水者还有呼吸
我们要立刻判断其生命体征,拍打溺水者的肩膀,查看是否有意识,观察溺水者胸廓起伏,查看是否有呼吸。如果溺水者还有呼吸,意识清醒,可以给他盖上毛巾保暖,并观察是否有其他不适,再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2、溺水者昏迷
如果溺水者已陷入昏迷,没有呼吸和心跳,我们要立即拨打120并进行人工呼吸及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A-B-C救援三个步骤
1.开放气道
A指的是Airway,即气道,是指心肺复苏中开放气道的步骤。将溺水者头偏向一侧,清理其呼吸道(口鼻内的水草、泥沙等)。
2.人工呼吸
B指的是Breathing,即呼吸,对溺水者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将患者鼻孔捏紧,用自己的嘴巴完全包住患者口唇,口对口给予2-5次人工通气,每次吹气持续1秒,同时观察其胸廓起伏。
3.胸外按压
C,指的是Circulation,即循环,是通过胸外按压的方式进行人工循环的支持。
双手掌根叠扣在溺水者两乳头连线中点,进行30次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频率100-120次/分,按压深度5-6厘米。
每进行30次胸外按压,立即人工通气2次,以30:2的比例对溺水者持续实施心肺复苏。如果附近可以取得AED,应尽快使用。直至溺水者恢复意识和心跳呼吸,或医务人员到达接替施救。
如何预防溺水?
除了掌握溺水急救的方法,家长们还要告诉孩子一些注意事项,预防溺水:
1、要有安全防范的意识,未成年人不要独自一人外出游泳,要有家长的陪同才能去游泳,溺水发生在一瞬间,如果没有人看护去游泳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2、选择正规的游泳场所,不要到不知水情或比较危险且易发生溺水伤亡事故的地方去游泳。
3、游泳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待适应水温才下水;游泳过程中,突然身体不适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