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更为我们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它总是润物无声地融入我们的社会发展,为我们提高全社会的凝聚力,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提升民族自我认同感,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
一、提高社会凝聚力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通过兼容并蓄,从夏商周到元明清,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在不断地融合创新,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认同。虽然个别时期出现过短暂的分裂,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成为提升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渊源和文化源泉。
历史上,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入侵,看似一盘散沙、积弱积贫的中华民族,在遭遇近百年的民族危亡之际,却爆发出空前的凝聚力,“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响彻九州大地。尤其抗战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种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是民族凝聚力的基础,也是民族自信的重要支撑,引领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基石。
二、提供正确价值导向
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价值观念与社会规范紧密相连,《道德经》提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论语》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价值导向,无不体现了传统文化对于人际关系和谐、道德修养以及社会治理的深刻思考。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深植于中华文化沃土,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通过推动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推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些价值导向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三、提升民族自我认同感
回顾历史,支撑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本。中国传统节日、传统医学、传统服饰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海内外不同地区、行业、身份、年龄,都会通过传统方式来进行庆祝,像舞狮子、踩高跷、耍龙灯、走旱船等。中国传统医学因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和草药应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而越来越多的传统服饰也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流行起来,成为连接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中华文化由56个民族组成,各民族血脉相融、文化相通、信念相同,对于传统文化我们都有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中华文化逐渐展现出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又不断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提升民族自我认同感,更是坚定民族自信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让我们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去感受那些传统文化所带给我们的感动与启迪。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追求,为我们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更加自信地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