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援川麻醉科医生
“柯老师、柯老师……”尽管距7月6日返温已经过去一周的时间,但连日来,柯建韩的耳边仍然萦绕着这个称呼,久久不散。
2020年3月,温州市中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柯建韩前往四川省南部县人民医院,开启为期近一年半的支援工作。人生地不熟、饮食不习惯、工作强度大,他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参与危重症、疑难病手术百余台,并将自己丰富的麻醉临床经验传授给当地医生。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在麻醉医生的岗位上承担更多的是幕后工作,但每次看到抢救成功、患者表达感激之情,柯建韩都难掩喜悦之情。他用自己的医术、仁心“唱”出了一首“幕后英雄”之歌。
手术室里的“幕后英雄”
此次援川与柯建韩想象的不太一样,他以为去支援的是一家乡村小医院,没多少手术量。没想到,南部县人民医院是当地一家规模较大的医院,一天的手术量有30余台,其中还有不少危重、疑难手术。柯建韩每天在多间手术室之间穿梭,尤其是一些棘手的手术,更是少不了他的身影。
“柯老师,这里过来看一下。”“柯老师,我需要帮忙。”柯建韩常常被这些呼唤声淹没,他从来都是有求必应,火速解决。
一天,一名车祸患者被送到医院,因为大量失血导致休克,情况相当危急。柯建韩迅速参与到抢救工作中,开放颈内静脉,快速大量输血和补液;桡动脉穿刺置管测压,及时动态调整血管活性药物。术中患者心脏停跳2次,都及时进行了心肺复苏。经过近5个小时的抢救,患者终于转危为安,柯建韩这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患者家属一直不停地感谢急救医生,柯建韩笑着默默离开。
在支援南部县人民医院的近一年半时间里,柯建韩参与危重、疑难手术百余台,成为手术室里最被需要的“幕后英雄”。
把新技术新理念留下来
来到南部县人民医院,刚一“上岗”,柯建韩就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一些设备没有被很好的利用起来。比如脑电监测,一般来说,全身麻醉的药物包括三类:镇痛、镇静以及肌松药。药物量剂则是根据患者的体重、手术时间等,由麻醉医生配出来的,即使临床经验再丰富,但因每个人的反应情况不同,也可能存在误差。那么患者就有可能出现镇静深度不够,可感知手术刀在操作的情况。脑电监测便可监测患者是否已达到深度睡眠状态,提高手术的安全性、舒适性。还有动脉血压监测,其可以实时传送术中患者的血压情况,对危重症患者来说,更具安全性,比传统的袖带式血压监测更快速、更精准。
另外,像一些上肢手术、甲状腺手术,也全都采用单一全身麻醉的方式。“全麻会让患者恢复得较慢,尤其是对一些心肺功能较差的老年患者,伤害较大。”柯建韩便教大家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颈丛神经阻滞麻醉等复合麻醉方式。
“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也不要忘了给患者提供个性化、舒适化的诊疗服务。”在南部县人民医院,柯建韩不仅留下了先进的技术,还将这一理念传递给了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若有机会,还想再去
柯建韩回温州的第一餐,是去吃了一碗清江三鲜面,他说自己太想念家乡的味道了。
在四川待了近一年半,他仍然无法适应当地菜肴的麻辣口味,每天吃饭对于他来说就是种煎熬,随便扒拉几口饭、几口菜,一餐就搞定了。面包、方便面成了他的“好伙伴”。在援川的一年半时间里,柯建韩的体重都减了十几斤。工作强度大,一天干个十一二个小时成了家常便饭。中午空下来的时候,柯建把几把椅子拼起来,随便躺下来休息一会儿。
他熬过了最艰难的一个月。之后,跟大家慢慢熟悉起来,并融入进去。几个爱开玩笑的女护士还给柯建韩起了个绰号“柯建韩皮皮”。知道他要离开时,小伙伴们轮流请他吃饭。在走的前一天,柯建韩把大家召集过来,想表达一下谢意。结果刚开口讲第一句“我明天就要离开这里了”,几个姑娘便哭了起来,这让他心里也特别不好受,红了眼圈。
“如果还有机会,我想再去一次。”柯建韩说。